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份栏目  >  2020改版  >  今日母校  >  图文新闻

理工五年铸纯火利剑,潜心十载为一炮惊天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哲子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3-08-05   

 

 苏哲子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5 年生于陕西省咸阳县,1959 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三十五、五十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1 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 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月末,天气依旧炎热,按照往常的情况,这还应该是很平凡的一天。但是今天我们校友汇几个人的心情却异常激动,早上天刚亮就兴奋地来到了办公室,打扫卫生,准备茶水。因为今天有一个特殊的人要来这里,这个人就是我们多有闻名而未曾见面的苏哲子院士。

在学校的邀请下,苏哲子院士来到学校,与我校师生交流治学研究经验。从苏院士来到我校,到正式开始讲座交流,中间大概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抓住了这一个小时的机会,把苏院士请到了我们校友汇活动中心,进行简单的座谈,提前感受了院士的风采。

年少立志巧来理工,简朴生活身砺毅弘

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但是不得不说,苏院士依旧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满面春风。见到他,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接近知名人物时的那种紧张感,有的只是像见到一个自己熟识的老师那样的亲切感。

在和苏院士渐渐深入的沟通中,我们逐渐了解到,苏哲子院士是我校54级大学生。说起苏院士为什么来到了北理工,这其中还有很多故事。高中时苏院士是在陕西省西安的一所高中,毕业前夕的三件事儿铺就了苏哲子院士的京工之路。

第一件事是毕业前夕,苏院士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学校在建设礼堂,对建筑工人根据平面上的蓝色图纸,要盖出宏伟的立体建筑,感到很神奇。通过询问得知,那种图纸叫蓝图,看图纸的人叫做工程师。这是年轻的苏哲子第一次听到工程师这个称谓,从此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工程师,设计建造出伟大的建筑。第二件事是当初国家选拨应届留学预备生到苏联,但是由于某些条件不合格,没去成。第三件事,是某一天高中校长找苏哲子谈话。那个时候,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苏哲子还从没见过学校校长,战战兢兢的去了之后,只见校长和气的问道:北京有个国防大学,你想不想去?苏哲子听完,有些兴趣,便问:去了学什么?校长说:学习坦克设计,而且是高度保密的专业。他听后,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对于高中时才在礼堂施工现场第一次看到了蓝底白线条的建筑施工图纸,并第一次听说了“蓝图”、“工程师”,只希望能够到西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深造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苏哲子来说,这个消息更加鼓舞人心。他想:能够去首都上大学,这是多少学子向往的啊!假如我所设计制造的坦克能够在战场上消灭敌人,那该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啊!

之后,他不负众望成为了家族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当地第一个去北京上大学的大学生。苏哲子与中国武器制造的缘分由此开始。虽然大学不收学费,还有助学金,苏哲子的生活依然拮据。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五年寒暑假他都没有回过家,而是跑到学校工地上当小工挑土。每天收入1.96 元,一个假期下来,可以赚到40 元,再加上每月4 元的助学金,可以解决他一学年的花销。回忆起往昔,苏哲子院士感慨良深:“艰苦的生活,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使人更早自立,意志也更加坚强。”

那个时候,我校的名字还叫做北京工业学院。作为一所顶尖的军工院校,对外完全保密,在来到学校之前,苏哲子对于学校是什么情况一无所知。但是,学校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很深刻,条件很是简朴,甚至还比不上高中的时候。高中都是一人一床,四人一间,但这里是三个上下铺6个床位,宿舍除了放置床铺的地方之外,无任何空闲。吃饭是10个人一桌一盆菜,饭随便吃。来到学校的同学们穿着很一般,多数来自农村,苏哲子还记得有的四川学生是穿着草鞋来的。

当时5年的大学生活,前三年是基础课,后两年是专业课。苏哲子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学生。那个时候,班上还有调干生,所谓调干生就是家庭有革命历史的同学。他们年龄比较大,学习基础差。作为班级团支部的一员,苏哲子经常为他们辅导功课,解难答疑。

说起记忆最深刻的老师,苏院士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丁华容丁老师。当时学校里讲专业课的都是苏联专家但是他们讲完课就走,所以就由大几届的来为低年级学生带课,相当于助教。

苏院士他们那一代,生活中没有太多诱惑,人也不会浮躁,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学习上的。但是,在文体活动方面却是格外积极。据苏院士介绍,那时我们学校的足球队就已经是整个北京高校足球队里面最强的了,经常赢得冠军,他们也经常去看球赛。苏院士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喜欢打篮球,学习之余,就在球场上好好打上一场球,一切烦恼统统烟消云散。

日日心血打造铁甲王,累累名利看作羽飘扬

学坦克要先会驾驶坦克,驾驶坦克之前要先会开卡车、拖拉机。到长春有学校专门培养开坦克的人,先慢慢学,后来就自己开。这段经历对苏院士以后从事坦克设计帮助很大,会开坦克让自己对坦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1958年,由于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国防发展迫切需要设计制造一大批新装备。在此形势下,还没毕业的苏哲子院士便加入了自行迫击炮、轻型坦克的设计过程中。

1959 年,仅23岁的苏哲子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某军工厂研究所,随即投入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和一些部件的科研工作。它曾担任传动操纵设计组副组长、车体设计组组长、审核组副组长。做审核工作时,他负责图纸和技术条件的最后一道审查工作。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这种重型机械缺乏经验,研制更是难上加难。在初样机试验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变速箱齿轮断齿、履带板断裂、负重轮开焊脱胶、干衡肘断裂、扭力轴折断···。作为试验队的技术负责人,苏哲子跟随试验样机,详细记录试验数据,与主管设计人员共同研究改进方案,与工人一道安装调试。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轻型坦克,这标志着我国坦克工业由修理转到了制造的新时期。

70 年代,轻型坦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了提高炮兵的机动作战能力,中央军委提出实现火炮自行化的目标,确定首先研制某型自行加榴炮。苏哲子被先后委任为武器设计组组长和总体设计组组长,承担了初样车阶段的总体设计工作。此时,苏哲子已是不惑之年,岁月磨砺,使他日臻成熟。他带领团队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第一台样车的底盘总装工作。初样车完成后,苏哲子担任试车队副队长,具体组织试车、射击等试验工作,先后完成了冬季试验、热区试验,作为炮位指挥完成了火炮射击摸底试验。各种恶劣的环境,不仅是对车的考验,更是对人的考验。他身先士卒,在车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取得了大量试验数据和资料,为精样车的设计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上世纪80 年代,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大口径自行火炮—— 某型自行加榴炮终于研制成功,而且创造了第一个动力传动前置的中型火炮通用底盘,在此底盘上发展变型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自行火炮和军用工程车辆。某型自行加榴炮荣获了兵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为国庆35 周年受阅的新式武器装备之一。

由于在某型自行加榴炮研制过程中的出色表现,1980 年5 月,苏哲子被提升为研究所副所长,7 月被提升为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当时所长一位空缺),9 月被任命为工厂副总工程师,1984 年被任命为工厂总工程师兼科技委主任。根据中央军委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决策,我国的军事工业由生产型向技术储备型转变。军工企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苏哲子一直在思考。他认为,为适应这种转变,作为企业一方面要投入新武器的研制,另一方面要开发民用产品,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身为总工,苏哲子负责全厂的技术工作,主抓新产品的开发研制,领导了我国第一代履带式某型自行火箭炮、履带式火箭扫雷车、履带式火箭扫雷系统、军用推土机等的研制。在其他企业还在徘徊观望的时候,苏哲子勇敢地涉足开发民用产品的领域。他与厂领导一起选择了起点高、上马快的引进技术,走联合制造的路子,与国外公司合作生产160 马力机动平地机。为此,他再次扎进书海和资料堆。“不断学习,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和创新的源泉。”

北理作风终身受用,寄语青年字字情涌

苏院士最后说,在北理工的日子里,学到的知识很重要,这是以后工作的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毕业之后工作能够迅速上手;但是北理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最大的,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尤其是从事军工科研行业,更是要如此。踏实、勤奋、奉献是北理作风的核心,也是每一个军工科研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不管身在何方,不管取得多大成就,苏院士始终珍惜在北理工五年所学到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课本之外的东西。

听了苏院士的讲述,我们被苏院士为国防事业奉献自己青春与热血的精神深深打动;对苏院士非凡的智慧和传奇的经历充满了敬仰之情;被苏院士埋头钻研,不计名利的工作、人生态度所折服。最后,我们请苏院士给我们青年学子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苏院士稍作思索,写了一下四行:

人生一定要有目标,目标确定之后,要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奋斗。

人生一定要有团队精神,要和同学同事和睦相处,才能取得成功。

人生一定要不断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梦想。

人生一定要淡泊名利,不要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取得幸福。
来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分享到: 微信 (备注:需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