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份栏目  >  2020改版  >  校友风采  >  媒体理工人

徐耀:“科研是神圣的”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5-05-29   

供稿:科学导报  编辑:校友会 张田育子


 
    初见徐耀,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就给《科学导报》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月15日,记者来到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见到了正在工作的徐耀。看见记者的到来,徐耀仔细地将手中的图纸收拾起来,从徐耀细心的动作不难看出他对工作的认真与热爱。

结缘物理

    18岁那年,徐耀以优异的成绩从山西大同右玉县考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应用系。被问及专业选择的初衷时,徐耀说:“每个人小时候的爱好都不相同,有的人喜欢画画、唱歌,而我从小就喜欢物理。”进入大学后,徐耀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丰富有趣的物理知识让徐耀“深陷”其中。4年的大学生活弹指一瞬,1994年,徐耀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经人介绍来到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煤化所)从事技术工作。
  进入煤化所后,徐耀被分配在仪器分析岗位,“刚从事工作的时候,自己心里其实很忐忑。毕竟学的是物理,而工作又偏向化学,做实验时总是担心会出错。”徐耀笑呵呵地说。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多,徐耀也逐渐变得得心应手。一次次的成功,也让他从最初的担忧变得信心满满。
  1996年,徐耀接手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光学薄膜。刚开始研发光学薄膜,他时常感觉无从下手。据他回忆:“那时,网络还不像现在发达,查找资料也不方便,只能自己去图书馆里查找文献,拿笔记本记录下来再回来编篡程序。”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发,光学薄膜已基本成型。但就在一次实验中,光学薄膜的不致密性让徐耀犯了难。“因为薄膜是运用在光学原件表面的一层保护膜,致密不严会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子进入到原件,影响原件的正常使用。”发现问题的徐耀立刻行动起来,在一次次试验失败后,他也渐渐从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只要改变分子结构,使其更加紧密、稳定是不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方向的徐耀一下变得兴奋起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完美地解决了光学薄膜的不致密性。
  尽管工作很忙碌,但徐耀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1999年,徐耀如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博连读生。再次回到校园的徐耀带着自己工作中的诸多疑问和实践经验,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应证、结合。更加针对性的学习也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填补空白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徐耀对光学薄膜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在解决薄膜致密性问题后,徐耀开始着手研发大口径光学薄膜镀膜。大型光学工程中,高功率脉冲激光驱动器对大口径溶胶凝胶法光学薄膜的需求品种繁多、数量巨大,传统的旋转和提拉镀膜法不能解决大口径光学元件双面异质膜和单面多层膜的镀膜难题,因此,徐耀想是否可以研发一套新的镀膜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努力,由徐耀研发的弯月面镀膜机成功面世,弯月面镀膜机由主机、胶泵、胶体过滤器、电源、自动控制设备和密封箱等几部分组成。主机由床身、移动平台、传动机构、光学元件夹持机构、调平机构、喷胶系统、光学检测系统和薄膜在线后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核心部分是聚四氟喷胶管、元器件调平装置、磁悬浮传动装置、在线薄膜处理装置,实现了大口径元件的超高精度镀膜。目前已经申请国家专利两项。此类装备属于国外禁运的化学镀膜设备,徐耀与他的团队研发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
  在工作中,徐耀敢于创新和突破,摆脱了科学研究方面的美国束缚,提出了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确定了更加适合我国ICF设计的溶胶凝胶光学薄膜发展思路。徐耀研制的多种高性能光学薄膜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美国LLNL实验室的水平。他利用一种简单的疏水改性方法制备了具有超级疏水性能的减反射薄膜,大大提高了膜的稳定性,并被国际光电子领域权威刊物《激光聚焦世界》确定为2003年2月的“新闻突破”。
  除了将研发成果用于高功率激光器外,徐耀也在积极推广新技术的应用,他与北京天瑞星公司合作,将胶体合成放大至5000升的规模,用于4米长集热管的镀膜,将光谱透射率增加6%,并通过光热电厂苛刻的环境使用测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已经实现出口。目前,徐耀还在努力改进这一技术,使光谱范围进一步增宽,透射率进一步提高。“占领高端集热管市场一直是我的目标。”徐耀说道。   

做精科研

  多年来,徐耀先后组织完成两个GF-863课题,完成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高损伤阈值激光光学膜的溶胶-凝胶化学基础”,制备了性能优越的光学薄膜并获得应用。同时,他还利用有机钛前驱体制备纳米晶TiO2溶胶的合成路线,发明了光学薄膜的多重分形谱,预测其耐激光损伤能力。通过徐耀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单层薄膜的折射率。徐耀还以龙桥式聚倍半硅氧烷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光学晶体防潮保护膜,并在《光学材料》、《应用光学》、《材料化学与物理》、《强激光与离子束》等发表了学术论文。
  徐耀的成功不单表现在光学薄膜研究上,他还研发了国内第一台弯液面镀膜机样机,用于大口径元件双面异质镀膜;其中,还研发了多管喷吹燃烧装置,用于固体粉末连续燃烧;把涂料级钛白粉表面无机改成了有机改性技术,形成系列专利;在介孔材料研究中,徐耀设计了两种非表面活性剂合成路线,实现了药物在介孔分子筛中的高效负载和可控释放。
  在科研一线岗位中的徐耀这样对记者说:“科研工作是无比‘神圣’的,技术需要的是最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基础研究是技术开发的发动机,只有搞懂、搞好、搞精了技术,才能干好本职工作。”
  徐耀在业界的扎实稳重表现与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表率作用,他的很多科学知识为相关研究起到了基础推动作用,也为自己的研究留下生动注脚。
来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分享到: 微信 (备注:需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