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校友文苑

吴仲端校友:革命熔炉——回忆母校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06-20   

供稿:吴仲端 校友  编辑:校友工作志愿者 冯玲

 


投奔革命
 

   1946年1月春节前,我离开亲人来到了张家口,在东山坡晋察冀中央分局的招待所住下来。我来解放区的时候,抱着两个目的:第一,摆脱旧社会的压抑和苦闷,追求民主与自由;第二,满足个人继续升学的愿望。所以当组织一问到我,我就要求去上学。组织上同意了我的要求,当即把我介绍到“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以下简称工专)”。


温暖的革命大家庭


 

   初到“工专”,我第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民主,自由气氛十分浓厚。同学们之间亲切、真诚、坦率,无话不说,就像自己家里人一样。
   当时为成立学生会,召开了全校大会讨论会章,选举委员。大会上的自由发言使我很受感动,于是也贸然站起来发了一通言,出乎我的意料竟获得一片掌声。
   我们很多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因此小组就成了我们的“ 家”。小组成员也就如家庭成员一样,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政治思想,大家都互相关心,亲密无间。我们每周开一次小组生活会,会上有表扬有批评,语言生动活泼,一点儿也不是走过场。小组会之外,彼此之间,还经常个别谈心。
   有一次我因想家闹情绪,哭了一场,领导和同学们纷纷来开导我、安慰我。还有一次我患了病,发烧不能吃东西,卧床不起,同学们给我送水送饭,还轮流来看护我。至于学习上的互助和生活上的关怀,那就更是平常事了。在换季时节,男同学棉袄的拆洗,女同学几乎全包了。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我真正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


走向社会 ,参加实践
 

 

   现在回忆起“工专”学习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不是关门办学、闭门读书,而是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不脱离社会、不脱离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受到锻炼。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紧密结合当时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例如张家口市举行首届市政府选举,学校全体师生都投入了这次活动。

   我们的秧歌队走向街头,向人民宣传民主选举的意义;组织一部分人直接参与群众的投票选举工作。从布置设计投票站、张贴选民榜、写大标语,直到组织选民投票 、唱票、计票等全套工作,和市民群众有了密切的接触。我们还利用暑期参加张家口市大规模修建河堤的义务劳动。
   这些社会活动,让我受到很多教育,对我们提高群众觉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革命理想具有深刻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
 

   

   用革命的理论联系革命斗争的实际,这是“工专”另一个办学特点。学校在抓教学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每周有一天是全校统一的政治学习时间,毛主席的著作、《晋察冀日报》便是我们的教材。

   学习方式不是课堂上老师死板的说教,而是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辅以演讲、报告等活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
   学校还不断组织时事报告会,请名人和党政首长作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有时由学生自己主办全班性的时事演讲会。通过这种学习,学生认识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更提高了革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革命考验

   

   1947年是解放战争最为严峻的一年,学校已经转移到农村一一河北省建屏县柏岭村。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看了大量的政治书籍,从这些书籍中,我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萌生了要求加入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48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成立之后,我向党组织正式提出了入党要求。1949年,学校迁往北平。1952年学校发展第一批党员时,经北京市委派来的组织谈话,在马恩沛老师的介绍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顾我在母校的经历,我对“革命熔炉”一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于所有帮助我成长的老师和同学,满怀敬意和感激。看到母校的发展壮大、人才辈出,我由衷地感到高兴!祝愿母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祖国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分享到: 微信 (备注:需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