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份栏目  >  2020改版  >  会刊文苑  >  校友文苑

北理缘•母校情•国防梦•科普梦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4-10-07   

供稿:校友 田福安         编辑:邹景
 

    中国梦,是民族梦,是复兴梦,是强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受的教育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1962年8月是我有生以来最高兴的日子,我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这所重点国防高校,圆了我渴望投身国防的梦。当我从长春来到向往已久的母校时,兴高采烈,心花怒放。从此,我同母校的不解之缘开始了。
    受“文革”影响,我们毕业分配被推迟。我于1968年末被分到吉林省工作,先是在梨树县农机厂当铸工,1970年初去辉南县参加国防项目“五五工程”建设。1971年“五五工程”建成后,调到第一汽车制造厂锻造厂当锻工、钳工和技术员。1972年初,一汽技术部门恢复,我被分到锻造厂技术科发展组主持研制磁性法检测汽车连杆硬度生产线,即,《CY-1型磁性锻件硬度自动分选装置》。经历了三年多顽强奋战和不懈努力后,《CY-1型磁性锻件硬度自动分选装置》于1975年初研制成功,并投入现生产。该项目填补了我国无损检测的空白,在1978年召开的省科学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上均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这是我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圆的第一个梦。
    20世纪七十年代,面对当时苏军装备的T-62、T-64、T-72等主战坦克,研制新型反坦克导弹列为国防科研重点工程。有关部门决定以“赛格”反坦克导弹为基础,研发一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坦克导弹,这就是“红箭-73”。1975年初,我被省人事厅抽调到新组建的吉林省702工程指挥部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研制,在技术组负责“红箭-73”总体技术协调,参加了“红箭-73”几乎所有的会议和打靶。经过三年多艰苦努力,“红箭-73”在1978年设计定型。这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并在1978年召开的省科学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回忆起研制“红箭-73”的日日夜夜,那是我大学毕业后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圆了我的国防梦。就是从研制“红箭-73”开始,我同母校的联系几十年没断,对母校的感情日久弥深。

    我1978年初调到省科协,一直从事科普工作。这时我的梦想就是搞好科普,提高人民素质,尽快实现小康。
    吉林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农村科普重要性非常突出。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村和农业一窍不通。从事科普工作后,就在新的领域开始了艰苦探索和攀登,一步步圆自己的科普梦。不懂农业技术就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激励自己由外行变内行,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普工作者。1987年春天,我建议省科协在全省组织开展“吉林省农村百业科技致富竞赛”。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推广和服务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活动开展以来,全省累计有50余万农民参加竞赛,共培养出县级以上科技致富大王、能手1万余人,其中省级大王、能手1000余人。吉林省委原副书记陈玉杰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要求省科协大力宣传这些科技致富典型,促进全省效益农业发展。
    为利用北方漫长的冬闲时节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987年我建议全省各级科协在农村开展“科技之冬”活动。该活动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的,以科技培训为主,采取办培训班、科普展览、科普集市、放映科教影像等形式,变冬闲为冬忙,深受农民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杨庆才副省长等领导的重视。从1989年起,这项活动成为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了由省科协、宣传部、科委、农业厅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全省科技之冬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每年都以文件形式转发省科协主持起草的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科技之冬”每年可培训农民200多万人,已基本实现了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科技当家人”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农民靠科技致富。1990年,当听说中国林科院研制成功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ABT生根粉后,就在省科协领导支持下买来进行试验。生根粉是培育树苗用的新产品,在农业上可否应用,仍在试验,工作难度很大。经过二年试验,生根粉应用在我省取得成功。1992年起,生根粉应用被省科委列为全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我们与省科委签订了推广协议,我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吉林省是全国唯一的ABT生根粉由科协负责推广的省份。为搞好生根粉推广,完成规定任务,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我和课题组同志一起深入研究生根粉在我省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应用的技术问题。通过大量对比试验,摸索出一整套生根粉在我省土壤、气候、植物条件下的应用技术。在各级领导支持下,我们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推广组织网络。通过加强宣传,培训骨干,建立示范点,使生根粉应用在我省取得突出成绩。1992-1994年, 我省推广应用生根粉102.45公斤,应用面积353万亩,增产粮食2亿斤以上,农民纯增收1.04亿元。吉林省科委在技术验收评语中写到:“该项目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领先地位,我省在某些特产作物和野生植物上进行试验,在国内是一个创新,为ABT生根粉在某些药用植物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资料”。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我省走出了一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子。为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97年起,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在全省实施“百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普及部负责计划、组织和实施。二年间,共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1项,达500余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近10亿元。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在生根粉系列研究与推广工作中,1993年和1994年连续二年获国家科委、林业部ABT生根粉系列研究与推广特等奖;1995 年12月获林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995年获全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996-1998年连续3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教兴农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吉林省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双学双比活动先进协调组织者标兵,并被省政府记二等功1次。我在1999年9月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被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劳动模范》。
    在吉林省原省长洪虎校友、原副省长魏敏学校友积极支持参与下,我积极努力促成了吉林省政府和母校的全面合作。1999年9月,校党委书记焦文俊、校长匡镜明率团成功访问吉林省,于9月28日在长春草签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协议书》。2000年3月10日,该协议在北京母校逸夫楼正式签署,并在2013年12月13日得到续签。看到母校和吉林省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作为校友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
    2004年末我从省科协退休后,也没有离开我的科普梦,一直在参与省食药用菌协会的工作,任副会长等,为发展我省食药用菌产业辛勤耕耘。回想起我在科协工作的几十年,虽然没能再圆我的国防梦,但我从事了高尚的科普工作,从此又有了科普梦。
    我现在虽已退休,但对母校的情更深。在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我还想为祖国、母校的发展奉献微薄之力,圆好自己的国防梦、科普梦。
 

来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分享到: 微信 (备注:需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