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份栏目  >  2020改版  >  会刊文苑  >  校友文苑

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丰碑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5-05-25   

供稿:王苏兵    编辑:校友会办公室 霍红宇

 

图为王胜凯烈士遗像     
 

    湖北省大悟县河口镇坐落在连绵数百公里大悟山的东隅,那是父亲出生的地方。1927年,共产党领导黄麻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那年,14岁的父亲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日寇借卢沟桥事件全面进攻中国。为抗日,父亲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鄂豫皖敌后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中,父亲英勇作战,先后7次负伤。
    1938年,祖父去部队看望已是营教导员的父亲。当他清晰地看到父亲身上七八个枪伤时,不禁老泪纵横:“娃啊,你伤成这样爹心疼啊!还是跟爹一起回家吧!”父亲很坚决,劝祖父莫难过:“爹,这是抗日,负点伤算什么。”说着,把平时从津贴中节省的几块银元给了祖父,并嘱托祖父好好培养侄子们,培养抗日后代。父亲的乐观精神和对抗日的坚定信心感染了祖父。
    不久,父亲随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进驻安徽省舒城县、庐江县一带,深入山乡集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形成了以舒城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率先打响了新四军华中抗日第一枪! 当时,侵占巢县的日军第六师团坂井支队不断到蒋家河口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苦。蒋家河口周围河道纵横,芦苇茂密,便于隐蔽。日军每天乘船艇在此登岸抢劫。通过周密侦查,四支队九团掌握了日军行动的规律,决定打一场伏击战。5月12日拂晓,九团侦察队及二营四连事先埋伏在蒋家河口西岸。上午8点,从巢县方向开来两艘日军汽艇。当汽艇靠岸,日军上岸之际,我新四军战士猛烈开火,顿时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有的慌忙跳入水中,有的负隅顽抗。四连用火力封锁日军退路,侦察队用集束手榴弹炸翻汽艇,整个战斗仅用20分钟就全歼下乡骚扰日军20多人,缴获步枪手枪10多支,我方无一伤亡。蒋家河口这第一仗首战告捷,军威大振,揭开了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战的序幕,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父亲随第四支队南征北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皖南事变后,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1945年后,父亲任新四军二师六旅十七团政委、十六团政委。在一次指挥部队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部队,主动要求留在地方,不幸被捕。在伪司法看守所里,他坚贞不屈,受尽酷刑折磨。敌人让他写一篇反共宣言就放他。他说:“我不会写,生死有什么关系!”1947年9月残暴的敌人将他与警卫员陈凤青、乡长郑述勤带到安徽来安县城北门外,推入坑中,撒上石灰水,将他们活埋,父亲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国家没有忘记牺牲的烈士,1949年来安县人民政府将一所小学命名为“胜凯小学”;1951年解放军华东军区向我们颁发了革命烈士家属证明书;在藕塘烈士陵园里存有父亲的画像和遗物;2009年10月来安县人民政府在《皖东烈士陵园》里为父亲立了纪念碑。正如原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谦在“烽烟滚滚战淮南”一书中所述:王胜凯同志这位老红军战士,以革命利益为重,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
    在我心中,父亲永远是一座丰碑!

2015.4

注:作者王苏兵系王胜凯烈士的女儿,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85651班,长期战斗在和平年代兵器第一线。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二师分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

 


 

来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分享到: 微信 (备注:需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分享)